您当前位置:景德镇市皮肤病医院-景德镇六院 >> 新闻动态 >> 浏览文章

市六院联手护理协会开展“学习荷塘”活动

时间:2014年05月26日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

  景德镇在线讯:5月9日,乍暖还寒,天空飘起了小雨。为了纪念的护士节,市第六人民医院(皮肤病医院)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与市护理协会联手安排了这次荷塘之行,让护士们用缅怀和奉献,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。

  面对先烈,白衣天使立下誓言

  车到荷塘,雨下的更大了。这里是老区,是方志敏、陈毅、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。村头一株百年银杏见证了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,高大的树冠在雨中傲然挺立,仿佛在倾诉当年的故事。

  银杏树的对面,耸立着一座纪念碑,端庄简朴。这里是六院护士们的第一站,她们要向先烈敬献花篮,要在纪念碑前满怀激情地诉说她们的承诺。雨更大了,仿佛考验年轻护士们意志。她们郑重穿上洁白护士服,手捧花篮拾级而上,瞬间站成一道洁白的墙。迎着风雨,在副院长张弢的带领下,她们庄严地举起了右手。

  “我自愿当一名护士,忠诚护理事业,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。忠于职守,不畏艰苦,爱岗敬业,任劳任怨,竭尽忠诚,无私奉献,刻苦学习,提高技能,做一个合格的白衣战士,甘愿把我的一生献给崇高的护理事业!”

  铮铮誓言,穿越风雨,在荷塘定格。

  荷塘特色,新时期的南泥湾来到荷塘,就是要来接受传统教育。在解说员的陪同下,护士们走进了荷塘展览室,随着解说员的讲述走进了那个火红的年代。上世纪50 年代中期,204 名党员干部走进了大山深处的荷塘,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代农垦人。当年荷塘没通马路,进村只有一条沿山脊的羊肠山路,号称“挑担转不过肩,牵牛转不过头”。全村只有9 户人家,其中8户住的是土墙茅草屋,其封闭程度可想而知。

  当年的农垦人,每人一顶斗笠、一把柴刀、一个搪瓷缸,没有房自己建茅棚,没有床就地打木桩,用藤条绕成担架床,没有吃饭的碗用毛竹筒。没有菜,吃盐水泡饭……凭借手中的锄头、钢钎,他们硬是把大山一点一点地啃下来。

  204人,11公里山路,总计用了180 天。1965 年,《人民日报》用大篇幅报道了荷塘农垦人的事迹,王震也写来贺词称赞荷塘是新时期的南泥湾。

  护士们被农垦人的故事深深感动,也被展柜里的一件农垦遗留物所吸引,透过褪色的层层叠叠的补丁,她们体会着当年的艰苦奋斗。

  从荷塘精神,到南丁格尔

  “我们来到荷塘,就是来感受荷塘精神的。”护士们把学习讨论会搬到了荷塘讲坛。谈心得、谈感受,从荷塘精神一直谈到先驱南丁格尔。窗外雨淅淅沥沥的下,红色情怀一点点渗透着年轻的80后90后的护士们。

  江漫丽是六院的一名普通护士,从事护理工作4 年,她的即席发言代表了众多护士的心声:“在爸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新一代,根本就没有尝到过一丝的艰难困苦。虽然在学校里学了几年的护理知识,也知道南丁格尔,但在我的内心,南丁格尔离我那么遥远。这次医院护理部组织实地学习荷塘精神,触动很大。这是自己身边的事,荷塘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,在平凡的岗位上,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,把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南丁格尔也是从事平凡的实际的工作,却拯救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”“从荷塘精神到南丁格尔,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在任何岗位上,只要认真去做,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”

  奉献爱心,义诊队伍里的绿叶

  这次荷塘之行,还有义诊活动。胡早扬与刘细平是义诊队伍的两位医生,被笑称护士节下乡队伍中的绿叶。从下车伊始,他俩一刻也没停,顶着雨搬东西、抬器械、药物等。在卫生院义诊时,他们为老乡讲解预防皮肤病知识,为患者进行治疗,还向群众发放免费药品,一上午接诊20 多个患者。

  “这个季节是皮肤病的高发期,我们特意多备了药物,送给他们。参加这次活动很有意义,希望下次她们搞活动,也让我们当绿叶。”胡早扬开心地说。